目前经济改革中“国进民退”现象缘由浅谈

点击数:495 | 发布时间:2025-05-15 | 来源:www.muerya.com

    “国进民退”是个复杂的现象。本文从分辨“国进民退”现象的真假出发,指出现在在国内经济范围“国进民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就“国进民退”产生是什么原因进行了具体剖析: 既有最近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 30 年来渐进式改革的势必产物,更是现阶段政治体制近况的一个反映。

    国进民退; 经济改革。

    1、关于“国进民退”的真假问题。

    “国进民退”,严格地讲,概念的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具体指的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比重上升,民营经济比重降低。从全国工业企业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辩骤然升温。就是不是存在“国进民退”现象,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怎么看。

    市场派的大多数学者觉得“国进民退”现象是存在的。吴敬琏觉得,“10 万亿元贷款一下去,主如果贷给了各级政府和国有大企业,很多民营小企业贷款日益艰难。如此就出现一个‘挤出效应’,发生了‘国进民退’。”

    还有很多学者列举了种种“国进民退”现象。如近些年来,国有经济在一些要紧的基础性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行业集中度也随之提升,如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等,这类行业大都是收益丰厚的垄断行业,国企巨头们甚至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一直“旱涝保收”,与惨淡经营的民营企业形成鲜明对照。

    而同时,也有不少论者觉得,国内经济大体上并没有所谓的“国进民退”。有论者觉得,把个别区域少数私营企业因受金融风暴影响办不下去接近破产的事渲染成“国进民退”,是把个不要说成一般。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规模和比重都在大幅度地“进”,谈不到什么“退”。

    本文觉得,“国进民退”现象在近年来还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派”学者和评论家们关于“国进民退”的批评并非没一点依据的,这至少说明这类年来民营经济进步得并不如预期中的好。

    2、对“国进民退”现象是什么原因剖析。

    邓伟等人指出,“国进民退”并不是市场公平角逐的结果,而是受国有企业过多的留存收益、歧视性的产业政策、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与地方政府对中央国企的支持等体制性原因扭曲所致。

    保育钧觉得,“中国目前的重组并非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的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国企拿着国家注资和银行打折贷款来并购。

    如此的资源分配对经济的健康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不适当的,意味着市场化进程的倒退。”

    笔者觉得,“国进民退”是个复杂的现象。其出现是什么原因,既有最近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 30 年来渐进式改革的势必产物,更是现阶段政治体制近况的一个反映。

    1、金融危机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如火如荼的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角逐激烈的出口市场和下游产业。而历次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还是在这类行业。所以,客观地讲,金融危机之下,市场优胜劣汰势必致使部分民营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此时,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获得国家扶持以应付危机。但,国家应付金融危机的手段非但没对民营经济以公平的支持,而是把支持力度大多投向了国企。

    这对于民营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致使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

    2、渐进式改革的势必反复。

    1978 年来的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当优越性的首要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当时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迫于经济困难的重压而不能不暂时放开市场。这也隐含着一旦状况好转就大概舍弃市场化改革,重走回头路的逻辑认识。这从国家政策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就能看出来。先是有益“补充”,再说是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渐进式的改革,长期以来大家没彻底清算计划体制的弊病,仍然把他看成社会主义的基础与标志,所以长期以来在规范上对国有经济的偏好与对民营经济的歧视并存。

    正是这样,国有企业一直享受着国家的溺爱与政策扶持。第一是资金优势。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是一种先天优势,其背后都一定量上隐含着政府的支持和担保。第二是市场准入政策。国内在民航、铁路、电力、石油、电信、邮政、烟草、市政公用事业等范围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

    3、现阶段政治体制的反映。

    从政治层面来讲,现在大家的政治规范远未达到现代化的程度。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过分迷信政府能力的思想还非常有市场。

    在某些范围还在重复如此的故事,政府到今天还频频越权管了一些市场本身可以做好的事情。国家权力的蔓延在经济范围的反映就是国家主导社会经济进步的欲望与力量愈加强。在崇尚“国家万能”的政治逻辑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被觉得是国家主导经济的支柱。央企也就在国家的呵护培育下愈加强。曾几何时,以前待遇低下、几乎门可罗雀的大型国企职位,现在已成为求职者的“香饽饽”,反映的就是国企地位的上升。当国家控制经济的欲望愈加强烈的时候,与央企们追逐收益的需要结合,自然国有经济就在几乎所有经济范围蔓延,从上游到下游,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国企的身影无处不在。

    政府干涉经济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但,政府干涉的着力点不可以放在那些市场无能和无效的地方,在市场有效的范围,政府不应当越权干涉。政府的干涉是为保障市场角逐可以顺利地、公平地进行,保证市场主体可以正常经营; 那些妨碍市场角逐、影响企业自主经营的政府干涉是有害的。其实,目前美国政府的干涉是为了拯救企业,绝不是搞国有化; 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绝不是搞社会主义。

    [1]吴敬琏。 货币超发与“国进民退”不可轻视[EB/OL]。 中国企业家网,2009 -10 -26.

    [2]黄挺,张捷,刘金山,王廷惠。 怎么样看待“国进民退”现象? [N]。 南方日报,2009 -11 -04.

    [3]宗寒。 评“国进民退不是个好状况”[J]。 中华魂,2010( 1)。

    [4]马建堂。 中国经济没有“国进民退”[EB/OL]。 中国广播网,2009- 11 - 24.

    [5]邓伟。“国进民退”的学术论争及其下一步[J]。 改革。
    2010( 4)。

    [6]保育钧,刘杉。 热议国进民退,国企定位需要弄清[EB/OL]。 搜狐财经,2009 -10 -23.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