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9月份发布的《2015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定》中,有关复试一条,明确指出了考研“破格复试”的有关内容,原文如下:
第五十三条 对初试公共科目成绩略低于全国初试成绩基本需要,但专业科目成绩特别优秀或在科研革新方面具备突出表现的考生,可允许其破格参加第一志愿考试报名单位第一志愿专业复试。
破格复试应优先考虑基础学科、艰苦专业与国家急切需要但生源相对不足的学科、专业。对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的专业,招生单位要积极做好调剂工作,不能单纯为完成招生计划或保护一志愿生源而减少标准进行破格复试。合格生源充足的招生专业介绍一般不再进行破格复试。破格复试考生不能调剂。
规定下发之时,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这一政策特别对公共课不太有信心的考生、有工作经验的同等学力考生,加上了一道保险。
但2015年考研成绩发布、分数线划定、复试公告发出之后,却鲜少有学生经过破格复试拿到“通行证”。
之前有报道称,有考生专业课成绩出色,英语过线,政治仅差1分,联系目的院校,院方却称“本校没破格录取”。
这种情况不只在一所院校里存在,据统计,60%以上的招生单位,均没在今年开启破格复试通道,经过破格复试顺利被录取的考生寥寥无几。
“破格”很难规范化是遇冷的主要原因
在《规定》中,专业课成绩出色,公共课“略低”于全国初试的基本成绩需要,那样“出色”应该怎么样去界定呢?专业课140分的学生是出色,那样138分的学生就不出色了?每一个专业课的困难程度不同,有些专业课120即使得分,跟其他的专业怎么样统一标准?略低的略,是如何个“略”法?少一分是略低,两分三分算不算?
如此的疑问使得《规定》中的规范变得模糊而很难推行,没明确的指标界定,对于那些公共课没过线的出色考生,院校也没办法以具体的规范去给予破格复试的资格,这其中还涉及到考试的公平性问题及各种运势原因,也不乏可操作性,因此,这应该是大多数院校今年没进行破格复试的要紧原因。
研考生应不存侥幸专心复习争取全科过线
虽然破格复试有有关规定,但推行的院校却少之又少。这样来看,破格复试虽然给了肯定的保障,但并不是是救命稻草。
在破格复试形成规范之前,至少是近几年,考研还是要以全科过线为最后目的,不要由于这一规定而心存侥幸。
无论是出于哪种缘由,公共课的复习至关要紧,过线是其一,经过不懈奋斗学习,还可以成为拉开总分的利器,不少专业的专业课成绩差距非常小,而公共课上则可以拉开10-20分的差距,因此考生不要由于公共课是软肋,对破格复试抱有太大期待,正确的做法是积极而扎实的备考,用努力和拼搏换来万无一失的保障,同时可以经过报班的方法进行公共课程的系统性的学习、巩固、提升冲刺。